欢迎光临~bobsports登录-专业生产各种粉碎机,不锈钢破碎机,五谷杂粮磨粉机,炒货机,制丸机,压片机
语言选择: 中文版 ∷  英文版

制药设备

天全“大先生”“苍生大医”陈怀炯

来源:bobsports登录    发布时间:2023-11-14 08:17:35

  他45年如一日从早上5点到晚上10点拼命工作,把一年过成480天,退休后仍坚持每天出诊7小时,风

  他45年如一日从早上5点到晚上10点拼命工作,把一年过成480天,退休后仍坚持每天出诊7小时,风雨不改。

  我们没办法统计他这一生救治了多少患者,但是我们大家都知道,他是甘阿凉三州人民心中的“大先生”。

  二郎山下、青衣江畔的天全县,位于雅安西北的汉藏结合部,素有“西南锁钥、南诏咽喉”之称,是西南地区的民族走廊、康藏门户,域内外50余县(市、区)、500万汉藏羌彝同胞繁衍生息。

  陈氏骨科的第三代传人陈怀炯及其弟子们就在他一手创办的天全县中医院坐堂行医。一坐65年,他被天全县民和藏羌彝同胞尊为“大先生”。

  15岁坐堂,60岁退而不休,在65年的从医生涯中,陈怀炯以博大精湛的中医骨伤技术救治了不计其数的骨伤病人。他精湛的医术在于他望、触、叩、动的诊查手段和中医正骨、接骨续筋的技术。

  早在1982年,著名作家魏巍在天全县采风红军遗址时腿部受伤被送到中医院,“大先生”仔仔细细地观察了他的受伤部位,用手一摸就判断出骨折的位置。由于当时中医院没有X光机,魏巍被送到县医院拍片,结果X片子显示结果和“大先生”的判断丝毫不差。魏巍由此叹服,并决定由他治疗。治疗20天后,魏巍康复出院回京。“大先生”也因此与魏巍结下深厚友谊。

  2022年3月,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15岁的珍珠降措在打篮球时小腿骨折,父亲担心这次骨折会留下后遗症,决定到天全县中医院找“大先生”治疗。从德格县到天全县700多公里,沿途过垭口、穿隧道,珍珠降措父亲硬是开车10多个小时,翻山越岭地把珍珠降措送到天全中医院。

  一位甘孜的藏族农民骑马时不慎摔成重度骨折,和家人一路打听来到医院时已是晚上10点过,“大先生”一边和患者聊天,一边替他接骨疗伤,不到10分钟就完成了治疗。

  甘阿凉地区山高路远,但这里的人们一旦受到骨伤,仍然愿意翻山越岭到天全县找“大先生”。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拥有家传绝学和无上名望的“大医”,却一生淡泊。早在民营医疗野蛮生长的时代,曾经有资本找上门,愿意和陈怀炯一起新建一家由他管理的民营医院,他拒绝了。这个投资人没想到的是,“大先生”如果要以医掘金,当年他就不会把驰名川西和藏区的“陈氏骨科”捐献给国家和人民。

  陈氏骨科是家传绝学,传承200余年,是“医武结合”的中医骨伤医药技术,主要运用于中医临床诊疗骨折、筋伤、开放性骨折,慢性骨病等患者;核心的诊治技术是陈氏手法复位术、小夹板固定术、点穴按摩术、陈氏骨科伤药外敷内服、陈氏骨科康复锻炼等。

  1975年,陈氏骨科第三代传人陈怀炯决定将一向秘传的家学和诊所捐献给天全县政府。

  彼时的陈氏骨科诊所早已小具规模,声名远播,为何需要将祖传百年的绝学精技无偿捐献?陈家人不得其解。尤其是跟着陈怀炯一起行医的两个堂弟更持有不同意见,后经他苦口婆心的介绍,陈家人终于理解了他的“苦心”。

  在陈怀炯看来,他的“苦心”就是:单靠个人和家族力量无法救助更多的老百姓,只有依靠国家的力量,在政府的支持下把医院做大做强才能惠泽更多苍生。陈氏骨科为祖传家学,如果不进行开放式的传承,也很难进行进一步创新和提升,独门绝技终将失传。

  一个人、一座医院、一座城,力排众议的捐献彰显着“大先生”“苦心”的伟岸。当初的“苦心”,正是陈怀炯行医为民的初心使命,也是先人开创“陈氏骨科”的初心使命——敬佑生命,救死扶伤。

  思想引领行动。陈怀炯将陈氏骨科诊所、陈氏独门骨伤诊疗手法和祖传药方捐献给天全县政府以后,很快成立了集体所有制的城关镇外科医院,祖传秘方经过他和弟子们守正创新的研发,形成了各种独具特色和疗效的丹、膏、散、丸,使用率极高,使成千上万的骨折病人重新站立起来。

  48年后的今天,当初的医院已发展成为今天占地80亩、750张病床,有1个省级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专病建筑设计企业、6个市级重点专科,年门急诊超50万人次、年手术10000余台次、年出院18000人次的现代化中西医结合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天全县中医院。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天全县非流动人口为13.2万人。然而,天全县中医院年度门急诊却有50万人次。对此,陈氏骨科第四代传人、天全县中医院院长陈若雷介绍,医院的病人三分之一来自雅安地区、三分之一来自成都市周边地区、三分之一来自甘阿凉地区。

  2005年,作为医院创始人的陈怀炯在院长任上“退而不休”,继续在骨伤科门诊的坐堂行医。说是坐堂,其实站着的“立诊”。据说,这样的“立诊”从他15岁就开始了,65年从未改变。

  “大先生”和往常一样骑着他的“电驴”准时赶到门诊,快步走进诊室。3个助手早已做好了准备工作,他快速取下挂在墙上的白大褂,一边穿一边快速扫描就诊台上的挂号单,转身走向一个手臂骨折的患者,简单地问了几句,然后转身告诉身边的助手如何备药用药,接着走向另一个患者。

  10:00,诊室走廊外又增加了一列长队,诊室内候诊的患者多达10人,“大先生”和他的3个助手一阵忙碌,站着问诊,躬身诊查、上药、治疗。陪同采访的天全县中医院党办干事小杨说,“大先生”的诊室没办法做到“一人一诊”,患者太多,他和助手们只能同时给几位病人治疗。就是这样“站立问诊,躬身治疗”,“大先生”要在诊室坚持7个小时,每天接诊近100人,处置住院病人多达60人,每年解除数以万计患者的痛苦。

  “大先生”总是在忘我工作、拼命工作。退休之前,他从早上6点到医院干到下午3点回家休息,下午6点又到医院工作到忙到晚上10点甚至更晚。有人算过,按照8小时工作制,“大先生”几乎每年多工作120天。他从不过周末,每周仅周二下午才休息半天,即便是女儿结婚,他也仅仅调休半天。退休以后,他返聘回到医院,依然坚持每天6点就到医院为患者诊治到12点,至今已17年。

  孙思邈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顾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大先生”陈怀炯,一个掌握家传绝学的中医学传承人,一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年资专家,他的挂号费仅是1元钱。

  1959年,从继承陈氏骨科私人诊所开始,陈怀炯就免费为贫困患者治病;1975年捐献诊所以后,他的挂号费仅收0.5元,此后坚持28年。到2005年,因为收费方式改为计算机收费,他才把挂号费调整到1元。就这1元挂号费,已经坚持了17年之久。尽管医院多次动议再次提升挂号费,但他依然主张只收1元。他说:“来这里看病的多是山区老百姓和少数民族同胞,生活艰苦,收入不高,开医院就是要降低门槛,让老百姓看得起病。”

  一位外地病人带老伴在“大先生”处就诊,“大先生”怕他赶不上班车,就先给他们诊治,还拿了几盒药,没想到才收4.60元。

  一位外县的老太太下肢骨伤,儿女将她送至“大先生”诊室便悄然离去。老太太身无分文,又举目无亲,“大先生”不仅为她接骨,还温言细语安慰她,解除她的各种担心。老太太痊愈后,“大先生”不但免去老太太所有的费用,还派一位医生专车送老太太回家。

  多年前,内江市一位手臂受伤患者因长期的四处求医而贫病交加。在他绝望之际听说天全的“大先生”有“绝活”,无奈此时他已家徒四壁,只能步行求医。从内江到天全300公里,这位患者一路褴褛。“大先生”听了他的求医经历以后,不仅免费为他治愈了骨病,还资助他回内江的路费。当这位患者在接过钱的那一刹那,忍不住泪如雨下……

  门诊部主任高志涛是天全本土人,关于“大先生”的德高望重和免费看病的故事他从小耳濡目染。他说,“大先生”对患者总怀悲天悯人之心,见到那些打开手帕数毛票的患者就说“不够算了,下次补上”,有时候还为那些远道而来的贫困患者资助回家的交通费;尤其在藏族同胞心中,“大先生”声誉卓著、大爱无疆。医院里有个柜子装满了藏族同胞送给陈怀炯的哈达,每条哈达都是一个动人故事。

  《礼记曲礼》曰:“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只有人格、品德、学业上能为人表率者方谓之“大先生”。陈怀炯是何时被西川地区老百姓尊为“大先生”,已无从考证。

  邻居们都说,陈家仁义厚道、家风家训很好,经常上门为邻里免费看病,遇急难危重患者常常不顾风雨不顾星夜上门亲诊,他本人被尊为“大先生”,2个堂弟被尊为“二先生”“三先生”。

  在天全县中医院的拜师仪式和员工素质培训中,医院强调全院医护人员要牢记“大先生”精神。“大先生”精神内涵是:大医精诚、大公无私、大爱无疆、大道致远。

  作为中医药学传承人、骨科医疗专家,陈怀炯先生有健康中国坚强理想信念、有高尚医德情操、有精湛的绝世家学技术、有大慈恻隐仁义之心,他堪称健康中国的“大先生”;他恪守医德医风医道,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堪称“苍生大医”。(薛育建、王凡、王文凭)